产品角度分析风车网项目被终止的原因

开发 项目管理
人人网曾与艺龙战略合作,启动六位价收购的域名qingting.com蜻蜓项目,并重金成立独立公司、封闭开发,项目几度摇摆,长期消耗不上线,最终产品方向变化,改为风车。我没有参与风车,但是我在蜻蜓呆过,也正是因为产品意见分歧时变动较大离开的蜻蜓。

人人网曾与艺龙战略合作,启动六位价收购的域名qingting.com蜻蜓项目,并重金成立独立公司、封闭开发,项目几度摇摆,长期消耗不上线,最终产品方向变化,改为风车。我没有参与风车,但是我在蜻蜓呆过,也正是因为产品意见分歧时变动较大离开的蜻蜓。看到晓峰写的总结,我作为曾经的旅游创业者、蜻蜓的产品经理、现在的旁观者,从产品角度分析一下风车项目搁浅的原因。

首先声明我本人很喜欢风车的设计和风格,风车上线后,我看到也很欢喜,这版的设计超出了我的想象,应该是刘舟和@小公主clair 的力作,到搜狐之后,搜狐的设计师看过风车也表示很赞。但是只靠UI和UE设计,无法力挽狂澜,晓峰总结的很好,但是有一段值得推敲,不能一棒子打死social travel: “旅游和大众点评(包括团购)非常不同。前者一年一次,一次掏很多钱,有点像结婚,一辈子隆重一次,砸锅卖铁;后者一周一次,一次几块钱,有点像生活,茶米油盐。前者使用频率很低,后者使用频率很高。对于使用频率很低的东西,做社交不是很合适.. ”

长途旅游是低频,但关注旅游并不一定是低频,而且短途和周边游是高频,(“广义的旅行包括日常的出行”by蜻蜓产品总监邱惠),而且风车最后已经不是在做旅游了,而是做活动的review,那么活动其实并不是刚需也不是高频也非大众。

言归正传,用词严肃直接,无意伤害到相关同学多包涵:

  1. 活动本身不是一个强需求,对于出行或者活动,决策的过程才是强需求。风车产品不解决决策,只为记录和分享活动,风险生来就很大了。
  2. 风车做活动和活动的review,没有抓住用户的需求点而是去满足一个需求链。“出发前召集、途中、回来后、长久的回忆”。整个过程时间轴过长,需求点分散,任一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项目低迷。美好的产品理念很难被传达。51. com开始采用了擦边球,满足了人们对异性的需求;校内网开始也是满足了大“同学录”的需求。
  3. 直接做活动社区,存在最大的风险是不可控。如果玩不起来,没人互动,很可能束手无策。如果能先以工具为主,通过解决出行查询决策、分享好玩的地方、增加互动分享等方式,相对更可控。
  4. 活动依赖大家的分享,分享的驱动力在于冲动,冲动行为要抓准时机,而活动的环节过长,会使这种冲动不可控。现在试想如果人人网直接做个应用或相册分类,圈人更快、点评更方便、share更直接、关系获取更通畅,是否会好些呢?
  5. 实名活动社区,参与者可以在活动前、中、后随时加入活动,这让别人很迷茫,申请加入活动是什么意思,也许感兴趣的人也会点“加入此活动”。很多陌生人进入活动,会让活动真正的参与人很纠结,让不让没参加活动的人加入?不让,打击用户、互动不足;加入,不真实、影响小圈子氛围,强弱关系混乱。
  6. 当时人人网总裁james做蜻蜓的重点在手机客户端,商业目标是与艺龙联合销售酒店。所以风车也做了客户端,但是却无法商业化,变现困难。因为这种产品形态的天生小众,大部分用户不会选择在一个新产品、人气低的平台分享东西,会选择微博、QQ空间等。
  7. 用户群问题。人人网主力依然是学生,活动想变现,还需依靠白领消费主力,人人网用户虽然白领多,但是活跃用户依然集中在学生,(学生毕业就成了白领,但是并不比学生时代活跃),而最严重的问题是:同事之间很多并不是人人网好友,所以他们去了这个网站会看不到同事关系的好友,也就是说:玩不起来。风车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计划从校园入手培养用户,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,拿几年时间从校园开始培养用户,风险非常大!
  8. 强关系SNS活动是少部分人可用,大部分人观望的产品,我认为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:大部分人可用,少部分人互动,慢慢扩大互动群体比较稳妥。
  9. 产品规划周期太长。我走之前已经不参与风车工作了,因为我觉得这是职业操守,已经要走了,就不要涉及他们的商业机密,避免嫌疑。但是毕竟人还在那,偶尔看到他们的产品周期规划,已经好几期到几年后了,我顿时就石化了.. 当时就感觉,可能第一期的目标都无法实现。用facebook 归来的@王淮Harry哥 的话来说吧,“facebook工程文化:快,一般project2~4四周,最长不超过六个月。因为六个月后都变了”
  10. 风车变成了大相册,技术做PM是否有风险?相册的味道太重了,迎合读图时代,受Pinterest和instagram鼓励...还有个原因恰被晓峰侧面言中“不爱摄影、不玩单反的同学,别做相册产品”,风车的PM就是单反、摄影发烧友,所以风车做成大相册也合乎情理。其实他们不是PM,风车的产品理念是由2位技术同学策划、加上晓峰认同,算是3个技术做产品,而这也正是蜻蜓变风车的关键转折点,他们私下说服了人人网总裁变更产品方向,否掉了蜻蜓模仿Gogobot的产品方案,我和邱惠也因此事离开,在晓峰的眼里也许我们是一群“操蛋的PM”,但是技术直接代理PM的工作实现个人的产品理想,这让我当时就觉得很不妥。(补充图片:人人网副总裁的个人状态签名,我表示很欣慰)

 

其实在我眼里,风车也并没有失败,项目之所以终止,是因为与公司商业化目标不符,公司不会重金、长期培养一个小众的产品。这里还有一个教训非常受用,用鼎晖投资合伙人@张平合的话说:“产品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如何盈利”,这方面,风车显然设计的太晚了,甚至素手无策,导致人人网高层失去耐心,终止项目。

 by @孙庆新  

原文链接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22d80bc01016zeh.html

责任编辑:林师授 来源: 孙庆新的博客
相关推荐

2012-07-24 08:39:25

2011-05-10 14:23:05

网站降权

2011-06-30 09:25:22

软件项目

2013-01-30 15:43:29

路由器无线网络网络故障

2010-04-02 16:44:59

无线局域网故障

2018-06-25 10:54:49

产品经理思维职业病

2012-06-12 16:59:50

2017-01-17 14:47:24

SDS软件定义存储

2015-11-02 10:59:14

Intel安全McAfee SaaS

2023-01-14 17:45:28

数据分析项目

2009-12-18 17:19:54

组建宿舍网

2015-04-10 17:23:04

XToolsCRM

2013-02-25 10:03:07

jOOQJavaORM框架

2020-12-17 08:03:57

LinkedList面试源码

2020-12-14 08:03:52

ArrayList面试源码

2010-04-13 10:16:31

无线宽带接入产品

2013-09-24 10:24:10

市场分析国产服务器路线图

2010-08-20 09:26:37

Google

2023-09-14 19:15:21

2011-06-29 09:34:59

网站被K
点赞
收藏

51CTO技术栈公众号